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

《認識農民曆》

農民曆是家家戶戶都會有的東西,它可以說是我們傳統社會裡的一部百科全書,同時也是農村百姓們做為生活指南的一部寶典。有人形容說,農民曆是國人在選擇吉時良辰,以便趨吉避凶時,最常仰賴的東西。每一年農民曆的發行量都在三百萬冊以上。農民曆的暢銷,在過去一千多年間始終都是如此。據考證,元朝天曆年間﹝西元一三二八年﹞,當年的官印皇曆就高達三百多萬本,政府靠著賣皇曆,收入就佔當年全國歲賦的千分之五﹝現金部分﹞。

農民曆最早是在黃帝時,由史官大撓氏創制,稱《黃帝曆》。數千年來各朝代均設有司造曆之大臣欽天監計算頒訂,民間不可造曆,因此也稱《皇曆》。清初頒定之皇曆﹝時憲書﹞,以黃色綢緞為封面,故又稱《黃曆》。我國自古以農立國,百姓的日常習作,春耕夏作秋收冬藏,採行曆法是夏朝大禹時代所制定的,所以又稱《夏曆》。其內容乃指導農民耕種時機,故又稱《農民曆》。到現在,百姓日常生活習俗,仍然是使用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夏曆,並無多大改變。農民曆的內容簡易通俗,流通廣大,等於是《通書》的普及版,常人用來選擇吉日良辰。以代替民間深奧難懂的通書,《通書》是民間術家的專業用書,舉凡風水、擇日、命相家,幾乎是人手一冊。

擇日並非中國人的專利,每年年底,在美國也會有許多出版社發行農民曆書《Farmer's Almanac》、.占星曆《Astrology Calendar》,裡面的內容,有許多參考資料類似我們的農民曆,尤其是占星曆,裡面包括每日宜忌,例如,何時適宜出遊、購物、置產,與我們的擇日內容相似。

我們今天官方或正式使用的日期,即為西曆,通稱「新曆」、「國曆」或「陽曆」,以前所使用的,則通稱「舊曆」、「夏曆」、「陰曆」、「黃曆」或「農曆」。由於太陰曆有閏月的關係﹝例如,民國98年歲次己丑,農曆有閏五月,一年有十三個月﹞,無法使季節完整密合起來,標準的農民曆是以二十四節氣為基準,以太陽在黃道上移動的位置來定節氣。這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的循環來定的,乃真正的太陽曆也。而中國會有如此獨特之曆法,係因歷朝歷代均以農業為立國之本,曆事的頒布乃是天下的大事。四季之中以春天為一年的開始,歲首在當年的立春,以寅月為每年第一個月,而寅月的節氣為「立春」「雨水」。「立春」都在陽曆二月五日或六日,清明節通常為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,冬至多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。

  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為計算單位,一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,為了方便使用,故以365天做為一年,每隔四年就有一個閏二月話,使原本28天的二月增加為29天。陰曆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,大約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左右,因此大月三十天,小月二十九天,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354天而已,比陽曆少了十一天,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,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,稱為「閏月」,所以我國在古時候有「十三月」的名稱,後來又有用「十九年七閏」的方法來設定閏月,現在科學的輔助下,閏月的設置可說是更精確了。有了「年」以後,古代的天文學家利用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,把一年分為四個階段,然後再把每個階段分成三小段,一小段大約十五天,於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,便產生了二十四節氣。

在算命學或擇日學上是不使用新曆或舊曆之月,而採用真的太陽曆,將月節當作生月,非常正確。例如:民國98年二月四日﹝台灣子時﹞0時51分交立春,立春前出生者仍屬鼠,立春後才屬牛,寅月﹝正月﹞則是每年第一個月的開始。

﹝黃道是地球繞行太陽一周,地球面切近太陽的緯度所在。當地球自轉時,其整個球面係依黃道所示緯度,成螺旋形上下移動以正對太陽。黃道一半經過赤道以北,一半經過赤道以南,宛如兩個圓圈,作兩個X形的交叉。地球繞行太陽公轉.,對太陽的最切近地帶,天文學上稱之為黃道。黃道的圓周是三六O度,太陽每在黃道上移行黃徑十五度,就定為一個節氣,一年恰好是二十四個節氣,這種黃道的算法是運用現代天文學來計算的,古代並沒有現代進步的儀器來觀測,竟能準確的分出二十四節氣來,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在天文學的研究,發現最早最精確了﹞。  

沒有留言: